宏觀穩(wěn)態(tài)而演化微觀基礎就是互聯網
2015/3/23 13:53:58
理論界和實務界對目前全球經濟的主流判斷是危機沒有過去,增長動能羸弱。全球經濟經過后危機五年的調整,可能逐步已經實現了一個新穩(wěn)態(tài),這個穩(wěn)態(tài)顯著區(qū)格于上世紀80年至2007年近20年的所謂全球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大緩和”(高的增長中樞、低的波動率)。當下全球經濟著陸的新穩(wěn)態(tài)可能就是“三低”: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
支持這一宏觀穩(wěn)態(tài)演化的微觀基礎就是互聯網。
互聯網跟曾經的蒸汽機和電一樣,具有工業(yè)革命性的基因:極大地改變資訊和知識的傳播和溝通,用經濟學的語言來講,就是解決“信息不對稱”出現了邊際突破,使得交易成本出現了躍變,從而深刻地改變人對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判斷的結構,反轉過來改變了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流程,引致了生產關系的變革。
對個性化需求和體驗性需求的滿足成為最大價值判斷之所在,要素投入的成本在價值構成中所占比例顯著下降,從而使得全球生產流通過程出現了“扁平化、去全球化、生產區(qū)域化”的因子。過去20年中利用搜索引擎窮盡全球任何一個角落去尋找要素成本最便宜的組合,這個生產過程逐步被改變,廠商越來越希望將更多的生產環(huán)節(jié)搬到離自己客戶更近的地方來生產,目的只有一個,盡量減少分工不斷深化所造成的個性化和體驗性需求的信息損失。
在此微觀基礎下,我們再來看過去5年全球經濟穩(wěn)態(tài)的演進,或許能釋然很多。
危機后的五年,全球經濟的再平衡事實上已經走得足夠遠了。2005年全球最有名的宏觀經濟學家匯集在中國的香河研討“全球經濟失衡”的難題。以至于我們回頭一看,長期存在的石油美元循環(huán)和商品美元循環(huán)在過去5年中悄然消失,石油國家變成了資本輸入國,日本變成了經常賬戶的逆差,而中國的經常賬戶盈余占比也下落至2%以下。美國變得越來越像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
過去的五年我們看到美國再工業(yè)化,看到了貿易增長開始落后于經濟的增速,看到了服務可貿易化成為趨勢,看到了大宗商品熊市坐實。
或都可以找到互聯網這個微觀基礎的影子。
當商品和服務的價值構成被改變后,宏觀上的表現就是增長開始淡化投入(CAPEX),生產函數被重構,輸出的中樞下臺階很正常;因為投入的重要性在降低,對傳統要素的爭奪自然會變得不那么激烈,價格便有了下行的壓力,更低的通脹有了微觀基礎;菲利普斯曲線框架下低利率政策是貨幣當局對于增長中樞的膝跳反應。
本文是搜了網資訊頻道http://news.51sole.com/發(fā)布轉載請注明
【生意上的事-用搜脈。了解更多搜了網資訊,請立即關注搜了網官方微信(微信號:sole518)】

上一篇: 知乎如何在夾縫中尋得發(fā)展之道走向成功
下一篇: 國家食藥監(jiān)總局停止藥品電子監(jiān)管碼系統